星 光 可 樂
( 快 乐 也 是 )
夏天
Friday, March 01, 2019
如梦似幻
被《印度记》的封面照片吸引
梦境似的景象
印度,是我想去的地方
加尔各答,孟买,德里,瓦拉纳西
作者去的地方正好我也想去
还有加德满都
还有不丹
烫与不烫
吃日本餐时,常遇到味增汤只是温温的,并不滚烫。
这种时候,我一定在心里嘀咕:这汤怎么喝啊?
近来翻看《不要轻蔑免疫力》,日本作者提倡大家多喝味增汤,因为它含有許多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生物。
为了不让微生物在加热的过程中大量死亡,日本人传统上在制作味增汤时,有两种做法:
Tuesday, January 24, 2017
中东印象
作者叶中娴是香港人。因飞机餐厨师丈夫被派往中东国家工作而得以旅居当地十多年。《窥视中东》是作者的在地生活经验与风物观察的结集。
作者学艺术出身,且曾任电视剧编剧。文字既活泼又雷厉风行、叙事简洁而生动,港人坚韧利落的精神面貌跃然纸上。读着就觉得作者行文很大气,中东政治局势也是信手拈来。后来才知道原来家学渊博,父亲叶灵凤是来港的才子作家和报人,堂兄也曾是星岛日报外派编辑。
有趣的是其父晚年曾翻译《一千零一夜》,所以作者的中东探幽似有代其先父神游阿拉伯之美好因缘。
Thursday, January 12, 2017
比海更深的是亲情
电影【比海更深】讲的是亲情。可是电影没有重甸甸的苦情戏,感觉清新。
或许,是电影在夏天或秋天取景的缘故,电影弥漫的清新有某种让人心旷神怡的日式(夏日)情怀——可能是漫长寒冬后盼来的春暖,可能是路旁高大蓊郁的树木,可能是清澄无云的蓝天,可能是一列列准时到站的列车,可能是此起彼落的夏天蝉鸣。而清新,正是这些让人感到安心的美好物事。
淸新的还有电影轻快的叙事节奏。电影一开始,母女两人闲话家常时,老母亲自然又活泼的应对就很讨喜。尔后,当生活拮据、垂头丧气的儿子来访,跟儿子的嬉笑怒骂和插科打诨,更宛如姐弟。清新的是独居老妪不自艾自怜和一颗剔透通达的心。
也对。苦日子就该轻松的应对,跟家人同在一起。
Wednesday, January 11, 2017
Passengers 太空伊甸园
我喜欢看Jennifer Lawrence 演戏。句号。
觉得她青春逼人、热情奔放又极富个人魅力。典型的阿美利坚美女(还一头金发)。
这部 Passengers 她演来不过不失。有之前几集饥饿游戏的加持,科幻电影于她大概仅次于吃饭睡觉了。
故事情节就不剧透也不赘述了,主要想说说我看到的。
我觉得这部电影有很多基督教的典故或隐喻。个人觉得,这简直是太空版的伊甸园:一男(亚当)、一女(夏娃)、一树(虽然不知长不长萍果)、还有一太空船(诺亚方舟)。诱惑人心的毒蛇和禁果,大抵也可以对号入座。
虽是旧酒新瓶,也不得不佩服编剧飞越银河系的想象力。想象一下,偌大的飞船里,就你一个人醒过来......
Tuesday, January 03, 2017
你看见了吗?
中国摄影杂志《视觉 Lens》以摄影为主、文字为辅的方式,向读者展现一帧又一帧精彩的影像故事。
杂志中的影像或许总是先声夺人,其穿插之中的文字旁白却也能收点睛之效。好的、克制的文字不会喧宾夺主,相反却可以给影像带来故事的延伸。说穿了,摄影和文字叙述都是一种观察与聚焦的手段:前者把故事定格成静物,而后者却是把静物解放。
很多时候,摄影作品尽管可能是事实的真实呈现,却不一定是事实的全部。有时,观者的认知甚至可能与事实,或是摄影师所要传达的讯息大相迳庭。一图胜千言,未必总是对的。
而正是这种认知上的巨大落差,让摄影充满了魅力而又弥足珍贵。
下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:
Saturday, December 17, 2016
从前好
读陈之藩的【一星如月】,会升起一种“旧时风月好”的心情。
这是我首次接触陈之藩的作品,以后还会陆续找作家的其他作品来看,感觉很合胃口。
理科出身,却能兼顾文学创作。难得的是作家笔下风情便给、文辞流丽,一点也没有学理之人的一板一眼和不解风情。不过,理科专业的影响还是有的。如作家说理时的层层推演,说事时的有条不絮皆是。看先生谈科技,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空跟当下竟丝毫没有违和感。
看书名时我就想:多么晓风明月的名字啊。待得看到书中某页,才看出了书名的出处与典故。老派读书人就是爱玩这种文字游戏。不过,若不是精通国学之人,怕也抛不起这个书包吧。
还是从前好啊。
Wednesday, December 14, 2016
喜欢看宝来坞电影的西方女人
《我在印度住了五年》的作者米兰达.肯尼迪曾任美国国家公共电台驻印度特派记者长达五年。
一如书名,书的内容也是简单而直截明了,一点也不拐弯抹角。大抵这里面有记者长期训练有功的职业素养。
作者不写印度与周边国家的政经文教,反而是侧重于记录她在印度感受到的文化冲击, 尤其是印度女性在个人、爱情、婚姻、家庭、以及社会的困境和不平等地位。作者以轻松的笔触和细腻的观察,把身边印度女性的故事一一捕捉下来。这些人是室友、朋友、同侪、佣人和其家人。而每则在这些人身上发生的故事,又都会交叉的糅合了一些作者本身的故事。
或许可以这么说吧,作者写别人,也写自己。那个一再提到但后来分手了的纽约同居男友(也是记者),那些在印度的情人们,与父母妹妹的关系,还有在纽约的姐妹淘们。作者在观察和分析印度女性的际遇时,也无可回避的审视和比较了自己的家庭、感情以及人际关系。所以,故事读来非常的引人入胜。
五年后,作者又“逃离”了印度,正如当初她的“逃离”纽约。不过,这一次,她比以前多了一份笃定和从容。
Friday, October 28, 2016
住家先生
我最先在「明報周刊」的散文專欄開始注意到杜杜。杜杜愛寫他如何上街買菜,以及如何打点太太的飲食起居。開始還以為杜杜是位女作者,直至知曉他每天都在照顧因患病而行動不便的妻子,还费心准备她爱吃的食物或点心,我便更是對他肅然起敬。
杜杜也擅寫一些西洋文學名著的人物和故事。由此可見杜杜擁有深厚的英文學養。杜杜的文字虽不风流,却胜在处处流露出真挚的情感。杜杜还有其对人对事独特且通透的观察力和角度,读他的文字有种一氣呵成的暢快之感。
這本「住家風景」是他在年輕時對自己家人和居家生活的雜記。主要是刚成家,小孩相繼報到的那段時光。雖然跟現在其溫潤嫻熟的文筆相比,當時的文字功力確實頗為生澀,也有年輕文人「強說愁」式的隱晦,不過卻無損其文字中自嘲的詼諧和對家中老小毫不遮掩的寵愛。
家裡家外,處處風景。有人很粗心的漠視了,而杜杜卻用心的把它們一一捕捉了下來。
Tuesday, October 25, 2016
Thursday, October 13, 2016
Thursday, September 29, 2016
離荒得救的自我救贖
Swiss Army Man (「瑞士軍刀男」)是部黑色喜劇。
此片在一人流落荒島的題材上,大膽創作,為老掉牙荒島求生劇情注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。盡管網上評價呈兩極化,創意爆表卻毋用爭論。
電影採用了大量的隱喻,如果很直白的去理解劇情,看完後大概會誤會這是部同志電影。
Wednesday, September 21, 2016
草原上的家
電影講述生活在草原上人們的故事。開始時的一段歷史簡介,交代了這支在古代曾經輝煌的遊牧民族的由來。相對於現時的小眾和沒落,為電影平添了幾縷惆悵。
網上資料顯示演員多是導演的鄉親、親戚或朋友,不是專業演員。而素人們的演出個個表情自然生動,感情也真摯流露。其中又以飾演一對兄弟的小男孩,表現最為搶眼(弟弟尤甚)。
Monday, September 19, 2016
Saturday, September 10, 2016
誰演誰 之 三毛的荷西
喜歡三毛的人大概都知道,大鬍子荷西是三毛的摯愛。
三毛的作品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人。所以,儘管三毛已經逝世多年,她還是一位很受讀者歡迎的作家。她的作品也恆常佔據在書店架子上的某个位置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